2024下半年,在單位必須戒除的3種情緒勞動
生命的有限性讓人生的意義更為深刻動人。在每個心跳的瞬間,我到底是誰,又該如何行動,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抉擇。 天文學家卡爾·薩根這樣說:“我們都是星塵,但我們用雙手抓住了自己的命運。”
——肖恩·卡羅爾,《讀者》2024年第13期
這是不是工作時的你?
工作一天,感覺也沒幹啥,已然筋疲力盡;
下班回到家,什麼都不想做,誰也不想理;
週末剛過,一想到工作,就打不起精神。
不管大小,只要跟「工作」有關的事兒,你只要想到,下意識就會覺得「疲憊」。
這種「疲憊」真的正常嗎?
《人性的優點》一書中指出:“工作中,真正難以恢復的疲累,往往都是受心理或情感因素的影響。”
因為在上班過程中,除了體力和腦力勞動外,我們還需要付出第三種隱形勞動──情緒勞動。
很多時候,真正拖垮我們的,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工作中過載的情緒勞動。
2024年下半年,戒掉不必要的情緒勞動,把精力放在推進工作上,才可能在單位幹得游刃有餘。
來源:視覺中國
“我一定是哪裡沒做好!”
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:
在一片大森林裡,巡視員狐狸因為工作做得盡職盡責,深受國王獅子的偏愛。
有一次,狐狸在執勤的路上遇到了獅子。
它主動上前打了聲招呼,但獅子看都沒看它,便徑直走開了。
狐狸因此犯了愁:“國王和平時不一樣,它好像在生我的氣,一定是我哪裡沒做好!”
它邊走邊想,一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水坑陷阱。
此時的狐狸,沒有立刻呼救,而是繼續沉浸在「工作沒做到位」的胡亂猜想中,以至於錯過了幾次向路人求助的好機會。
等到第二天被發現時,狐狸已經奄奄一息,差點凍死在水坑裡。
原來,獅子經過狐狸時,因為思考事情入了神,沒有聽到招呼聲,並不是故意不理它。
而狐狸卻因為想太多,讓自己陷入了困境。
環顧當下,有的職場人如故事中的狐狸,自我懷疑,反芻不前;而有的人轉念、總結、不斷行動,最終尋得了良方。
餘華曾在訪談節目《保持對話》中坦言,自己寫作40年,也內耗了40年。
寫作之初,稿件頻頻被退,他一度自我懷疑,不知是否該繼續寫下去。
有了一些名氣後,他又糾結於如何寫出更打動人心的故事,常常心中想了千萬遍,行動上卻遲疑不決。
他形容內耗和寫作的過程很像,某種程度上都在尋找一種出口。
尋求出口之路固然不易,但想要擺脫當下的困境,唯有沖雲破霧,在行動中找到答案。
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,餘華將內耗化為動力,在一字一句的反覆推敲中,寫出了《活著》《兄弟》等多部經典佳作,迎來了屬於他的人生出口。
他在訪談中總結:
凡事都有兩面性,很多時候,內耗是一種消極情緒,但往深層次講,內耗也有積極的一面,源於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點。
面對工作中的自我否定、猶豫懷疑等內耗情緒時,不妨學習餘華的心態:
接納自己的內耗,並持續行動。問題的出口找到了,內耗便結束了。
來源:視覺中國
“您放心,這事包在我身上!”
最近,小A因為工作愁眉不展。
原來,她來到現在的公司已經一年有餘。
剛入職時,為了與同事處好關係,只要大家有事找她,她來者不拒——下樓代買咖啡、幫領導做PPT,幫同事優化方案…
時間久了,她心中不甘願,卻又礙於情面,不好意思開口回絕。
直到年中評估,評優的名單裡唯獨落下了她,她才幡然醒悟:
「無邊界的忍讓,換不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,卻讓自己陷入了負面情緒的拉扯中,也實實在在耽誤了成長。”
心理學家曾奇峰曾對「邊界感」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