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下半年,在單位必須戒除的3種情緒勞動
心理學家曾奇峰曾對「邊界感」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:
懸崖的邊界很清楚,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;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,所以常常會淹死人。
換句話說,如果你希望工作不被「別人的事」侵占,你就需要建立清晰的邊界,否則被越界的困擾是必然發生的。
《人民日報》發文說:“行有所止,言有所界,凡事有度,才是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。”
在單位也該是如此。
明確哪些是自己的事,哪些是別人的事;尊重自己的感受,守住自己的底線,勇敢地說“不”,哪怕從一件小事開始。
來源:視覺中國
“我都行,你們安排就好。”
一位微博網友曾向某大V求助:
「在單位因為業務能力強,被領導器重,受到同事的排擠,心裡很難受,不知道怎麼調節?
“比如他們一起吃飯不叫我,有事情單單不和我說,一起聊天時不搭我的話。”
大V表示不解,問:“你出來工作是為了什麼?交朋友嗎?”
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職場本身就是一個利益場:
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事,是幸事;但是如果因為優秀被排擠,則往往是利益使然,問題不在自己身上,沒有必要放低姿態,刻意強融。
牛羊才會結隊,猛獸從來獨行。
如果僅僅因為害怕不合群而勉強自己進行社交,盲目地討好別人,除了增加額外的情緒勞動,對自我提升毫無作用。
真正有所成就的人,都在用「不合群」的時間去精進自己。
自從媒體從業人員歡歡也曾公開分享她的「不合群」經驗。
進入職場後,為了快速融入集體,她經常參與各種聚會。
聽同事談論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,嘴巴上要扯著笑;
聽一群人講八卦,明明很無聊,卻還要一直問“然後呢然後呢?”
一起點飲料,同事們都選咖啡,自己不喜歡,但還是會說:“我都行,你們安排就好。”
怕自己顯得不合群。
但慢慢地,她發現,刻意合群帶來的不是快樂,而是內心的孤獨與疲憊。
痛定思痛,後來她不再追求低品質的合群,不再盲目討好別人。
而是重新檢視自己,利用空閒時間進修學習,提升自己。
幾年後,她的收入翻了幾倍,職場角色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,升級成了擁有20人團隊的創業者,身邊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。
“不是一個頻道的人,強融也只是一場落寞。”
在單位,人與人之間最好的距離是:合則悅,不合亦坦然。
不刻意合群,專注自己,提升核心能力,才是正確的職場生存法則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寫在最後
《權力心理學》一書中說:
“真正因生理消耗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,我們所感到的疲勞絕大部分來自情緒。”
在單位,想要走得長遠,走得舒心,我們需要時時保持察覺,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勞動。
自我內耗時,接納情緒,在行動中突破自我;
對方越界時,守住底線,在拒絕中保護自我;
被人排擠時,不必強融,在專注中提升自己。
2024已然過半,在單位忙碌著的你或許並不輕鬆。
格局打開,站在人生的高處,如同《讀者》上說的,一個人一生大概有30億次心跳:
生命的有限性讓人生的意義更為深刻動人。在每個心跳的瞬間,我到底是誰,又該如何行動,是每個人都要做的抉擇。
天文學家卡爾·薩根這樣說:“我們都是星塵,但我們用雙手抓住了自己的命運。”
願你我在接下來的時光裡,都能在自己的世界裡,抓住自己的命運,足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