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相愛的最高境界:3句話
看過這樣一句話:
「關係的目的不是有一個能令你完整的人,而是有一個你可以與他分享你的完整的人。”
步入婚姻時,我們總是滿懷憧憬,期待那是一段充滿甜蜜與和諧的旅程。
然而,生活的真相,遠比想像複雜。
一個人若是不懂得關係的本質,那麼無論跟誰結婚,都會後悔。
關係,不是讓你快樂的
麥麥說,她和丈夫在一起七年。
儘管他們在大多數時間裡相處和諧,但唯獨有一點,讓麥麥倍感痛苦 。
那就是,不管是節日,還是紀念日,她的先生都會忘記。
即便麥麥多次提醒,對方也只是輕描淡寫地敷衍過去。
難得有一次,麥麥生日,丈夫終於開了一回竅,提前預定了一家餐廳。
然而,由於臨時加班,這個計劃又被迫取消。
那晚,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。
最後麥麥一氣之下,回娘家住了大半個月。
但在她丈夫看來,麥麥未免有些小題大作 。
因為他認為,生活最重要的還是過日子,而非這些所謂的儀式感。
為此,他抱怨麥麥從來不記得自己的好,總是計較這些破節日。
後來,在麥麥跟朋友傾訴時,朋友也不禁問道:
「其實,你先生平常對你真的挺好的,你想要什麼,他都會盡量滿足。
為什麼你這麼在意儀式感呢? 」
麥麥聽完一愣,沉默片刻後,才說出內心的想法。
原來,這種儀式感的渴望,源自於麥麥童年的經歷。
在她小時候,父母就很少關注她,從不給她過生日,更別提買禮物了。
正是這種內心的匱乏感,讓她對特殊的日子有著特別的需求,也因此更為敏感。
所以,每當丈夫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些對她來說重要的日子時,她就會感到特別難受。
甚至會不由自主地懷疑,對方是否真的重視她,是否故意忽略她的感受 。
在親密關係中,我們不難發現:
對於同樣的事,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。
這不僅是因為每個人對事物的接納程度不同,更是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敏感點有所差異。
例如,缺愛的人,往往更需要安全感和陪伴。
從小受到父母過度控制的人,往往更容易對伴侶的干涉產生反感。
而那些在原生家庭中經常目睹父母吵架的人,往往更傾向於迴避矛盾和衝突。
《當下的力量》一書中,有這樣一句話:
「愛情關係不是用來使你快樂或滿足的,如果你仍然想透過愛情關係來獲得拯救的話,那你將會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。”
太多時候,我們總是批判親密關係為我們帶來了痛苦和不幸。
然而,正如作家艾克哈特·托利所說:
「關係本身並不會造成痛苦和不快樂,它們只是將已經在你內在的痛苦和不快樂引發出來。”
當我們為伴侶的某個行為感到受傷時,或許應該問問自己,是不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們心底某個塵封的角落。
體認情緒背後的情結,是成長的契機。
有時候,我們真正需要的未必是對方的改變,而是學習與自己的感受和解。
大多數的評判,源自於認知的限制
《婚姻的意義》一書中,有這樣一句話:
“我們從來不認識自己的配偶,我們只是自以為認識。”
過往的經驗像是一把無形的篩子,過濾著我們對伴侶行為的解讀。
錯誤的解讀,就會產生錯誤的理解。
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
一旦陷入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,往往就看不見事情的真相。
一位朋友說,她的丈夫常常抱怨朋友沒有那麼愛他,說朋友自我中心,不在乎他的感受。
一直以來,朋友都不認同丈夫的說法,直到最近的一次爭吵,她才恍然大悟。
那次吵架,發生在他們一起旅遊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