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別和親人較勁

心理學家劉禾粟曾經造訪過100個家庭,他得出了一個結論:
一個家庭的未來,其實取決於家人間的相處模式。
有些家庭遇事就吵,總和家人較勁,這樣的家往往容易分崩離析;
而那些興旺的家庭,家人間互相包容,很少會計較。
跟家人較勁,傷心又勞心,壓根就沒有過好生活的心力。
無論何時,永遠不要跟重要的人,計較不重要的事。
01
別和父母較勁,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。
劉震雲在《一句頂一萬句》中說:
「人要一賭氣,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,只想能氣著別人,也耽誤了自己。」
一個家最大的不幸,就是錯把跟父母較勁當成解決問題的方式。
作家麥家在書中講過自己的故事。
他從小就因為出身不好,常被人欺辱。
有次,麥家被揍鼻青臉腫,他忍不住還了一拳。
等到父親提著扁擔趕來時,他以為有了依靠。
結果父親不但沒有安慰他,還重重地甩了他兩耳光,拿扁擔打他。
麥家忍不住在心裡咒怨著:“父親,我恨!恨你!咒你死!”
此後的歲月裡,他將近20年,沒有和父親說過一句話。
後來,等他也當了父親,這才明白了為人父母的不易。
但他想再叫一聲爹時,父親卻已患上了阿茲海默症,直到去世,都未認出過他。
回想起過去,麥家後悔莫及。
有多少人用一輩子的時間跟父母計較,讓一段本該消散的往事,成了永久的遺憾。
父母終究跟我們隔了幾十年的歲月,你無法期待他們能讀懂你的心思。
跟父母生氣,只會傷了他們的身,寒了他們的心。
作家蘇心剛畢業那年,為了找工作,父親帶她串了不少門。
每回提著一袋水果上門,然後就厚著臉皮聊工作的事。
那些人要麼直接下逐客令,要麼隨意敷衍兩句。
蘇心受了幾次冷眼後,便打定主意不再去。
後來,父親好不容易才託人幫她找了份工作。她卻嫌工作不好,之後的幾年裡,一直在跟父親生氣。
只要在家,她就故意不理睬父親。
直到有一次,她跟母親抱怨這件事。
母親說:父親為她找工作那些日子,天天晚上睡不好,只能拉下臉去求人。
彼時,她才開始理解父親:一輩子耿直,卻為了她低頭求人,不知內心要承受多大的煎熬。
《都挺好》中,有句台詞:
「我們等了一輩子,都在等父母一聲抱歉;
父母等了一輩子,都在等我們一聲謝謝。遺憾的是,大多數人都沒有等到。 」
我們是第一次做兒女,但他們亦是第一次當父母。
很多時候,你心裡的那份計較,他們不一定會懂。
對父母多一點包容,少些較真,才是最頂級的孝順。
02
別和伴侶較勁,他們是陪伴你最久的人。
看過一檔情感調解節目。
有對夫妻結婚多年,卻近兩年都沒跟對方說過話。
在調解員的勸解下,他們才道出緣由。
原來丈夫嫌棄妻子不關心自己,辛苦加夜班,連問也不問一句。
妻子也抱怨對方什麼事都不說,加班不提前打招呼,給老人家拿錢也不說。
兩人只要一碰面,就沒完沒了地爭吵,再往後,乾脆賭氣冷戰。
從最開始幾個小時互不搭理,發展到半個月都不講一句話。
雖然夫妻住在同一屋簷下,卻各玩各的手機,沒有任何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