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媽媽的關係,決定孩子將來會和誰結婚

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:
在一個家庭中,婦女——母親、祖母、外祖母,可以說是家庭美學的、情感的、道德的核心,是它的首腦。
這話乍聽之下可能有點誇張,但仔細想想很有道理。
媽媽的所思所想,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,甚至決定孩子將來如何選擇另一半。
如果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是健康的、正向的,孩子被好好愛過,就會擁有愛的能力,不會得失。
反之,如果孩子從小缺愛,跟媽媽的關係不好,就會被母愛所羈絆,從而向另一半索取補償。
孩子和媽媽的關係,影響孩子的感情觀
部落客@麗萍分享過自己的故事。
她小時候跟著外婆長大,爸爸媽媽很早就離婚了。
在她的印象裡,媽媽只會過年時來看看她,然後就只剩下電話裡的噓寒問暖。
麗萍知道媽媽是為了賺錢,才去外地工作的,可每次看到其他小孩放學都有媽媽接時,她還是紅了眼圈,甚至在日記裡寫道:
我寧願媽媽大字不識,只要她能在我身邊就好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因為媽媽長期不在身邊,只要別人對她稍微好一點,麗萍就受寵若驚。
也因此,她在感情裡毫無安全感,對另一半的情緒價值要求很高,談了很多次戀愛,都無疾而終。
每段感情,她都會陷入「開心、懷疑、相看兩厭」的惡性循環。
只要她打電話時,對方沒那麼熱情,或是她發訊息時,對方沒秒回,她就會胡思亂想,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了。
麗萍跟心理諮商師聊了以後,才發現自己在感情裡一直扮演著小女孩的形象,想讓另一半像媽媽一樣無條件愛自己,結果不盡如人意。
孩子跟媽媽的關係,可以分為3種:
一種是安全型 ,這樣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,往往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,長大後很少擔心被拋棄;
一種是焦慮型 ,他們渴望被愛,又擔心失去愛,於是愛耍小性子試探對方;
還有一種是逃避型 ,這樣的人覺得世界上不存在愛,於是不敢踏入親密關係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很認可一句話:
在成年後,曾因被拒絕和被忽視而產生的情感,會投射到讓人痛苦的、失調的行為和關係模式中。
我們成長過程中留下的痛苦,都不會平白無故消失,而是被隱藏了起來,在親密關係裡被無限放大。
不過,孩子和媽媽的關係,不是一成不變的,成年後的我們,可以主動改變。
例如我們可以多釋放善意,主動分享自己的脆弱之處,或是多跟親子關係是安全型的人來往,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。
一個人的童年經歷,建構其情緒人格
在電影《茉莉花開》中,媽媽與女兒悲劇命運的重複,讓人無比唏噓。
媽媽茉莉想成為大明星,遇到電影公司老闆後,對方幾句甜言蜜語,她就淪陷了。可聽到她懷孕後,對方很快就將她拋棄。
無奈之下,茉莉成為單親媽媽。
因為茉莉從未被好好愛過,所以,她既不懂得如何去愛人,也不知道正常的母女關係是什麼樣的。
茉莉把對男人的恨轉移到孩子身上,她緊繃、害怕、焦慮,總想控製女兒的一切,結果卻把女兒推得越來越遠。
看著女兒越來越像自己,茉莉忍不住感嘆:“為什麼要像我啊,我的命不好,像我有什麼好下場!”
這句話一語成謔,莉在婚姻中同樣吃盡了苦頭。
雖然丈夫對莉照顧有加,莉卻一直猜忌丈夫,甚至逼問道:“我怕以後,你要是對我不好了,我該怎麼辦?”
莉想逃離母親的影響,結果卻活成了母親的樣子,還把這種畸形的感情觀,又傳給了下一代。
我們常說要富養孩子,然而真正的富養,既不是給孩子買房買車,也不是送奢侈品,而是給孩子充足且及時的關懷和支持,陪伴孩子成長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在心理學上,有一種現象叫做「移情」。
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把父母的觀念、行為、情緒處理方式內化,也會把跟父母的相處模式,轉移到另一半身上。
就像《原生家庭》中所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