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愛的人,都有這1個習慣動作,藏都藏不住

缺愛的人,都有這1個習慣動作,藏都藏不住
2025-03-03 17:01·讀者
你是否曾經留意過這種現象——
有的人似乎很幸運,總是能遇到關愛自己的人;
有的人則很不走運,身邊幾乎沒人關愛自己。
這背後的原因當然是多樣的,運氣佔了其中一部分。
還有一部則取決於一個人「被愛的能力」——
遇到美好的人事物時,能不能把關愛「接住」。
我們都知道,懂得「愛人」是一種能力,但其實「被愛」也是一種寶貴的能力。
一個人不擅長被愛的人,會下意識地將美好的人事物推開,活得乾枯且吃力。
一切都好,我卻很憂鬱
來訪者小倪的困境很特別,生活並沒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,但她總是悶悶不樂。
說到工作,她說壓力不大,同事關係很友善;
說到家庭,她說父母關係和睦,也沒有吵架。
她也對身邊的人很好,彼此相處都很融洽。
既然如此,為何她總是不開心呢?
隨著溝通的深入,我慢慢察覺到,小倪和身邊人相處看似安好,卻隱隱有著一層隔閡。
她剛轉行到現在的公司時,有許多不熟悉的地方,前輩趙姐坐在她旁邊,常常會主動教她東西。
小倪一方面很感激,另一方面又很有壓力,她覺得自己給趙姐添了麻煩。
因此,她經常在晚上加班熟悉工作流程,以免再麻煩趙姐。
來源:視覺中國
有一次,趙姐說放假開車帶大家去老家的海邊小城玩,小倪也想去海邊。
但一想到要勞駕趙姐開車,還要住她們家,她就很不好意思。
在趙姐的熱情邀約下,小倪最後還是去了,趙姐行程安排得特別周全,大家都很開心。
唯獨小倪全程都一副受寵若驚的樣子,並不放鬆。
再後來,她就找藉口婉拒類似的聚會,時間久了,她和趙姐反而變得有些疏遠。
這段經歷就像是小倪生活的縮影——
每當遇到有人對她好,她總會下意識「逃離」。
平日裡,如果見到有人需要幫助,小倪很樂意付出;
但當反過來時,她又難以接受來自別人的好意。
時間久了,小倪內在的狀態便開始失衡;
就像一棵植物總是把自己的養分贈予外界,卻從不從外界吸收養分,逐漸變得乾枯。
來源:視覺中國
被愛,竟然會讓人想逃
這裡的「愛」不只是指伴侶或親子之愛,而是泛指所有帶有好意、愛意的行為。
當我們說一個人不擅長被愛,聽起來似乎很奇怪,誰會不喜歡遇到美好的人事物呢?
但留意身邊,你會發現不少人也會有和小倪類似的習慣。
比如——
有的人一收到禮物,很快就要(加倍)回禮給對方;
有人每次聽到誇獎,就立刻解釋自己其實沒那麼好;
有人明明有困難,也會拒絕別人自願伸出的援手......
他們的共同特點是:
一旦接受別人的好意,第一時間並不是開心和享受;
而是感到壓力,下意識想要逃離,或是把人情盡快歸還回去。
這樣一來,即使自己本來幸運地遇到美好的人和事,卻還是會下意識地將其推開。
那麼,為什麼會這樣呢?
來源:視覺中國
隨著我與小倪諮商的深入,我發現過去一段經歷對她影響很大。
小時候她家境貧寒,父母長年在外打工,於是就把小倪放在各家親戚家居住;
例如這一年在姑姑家住,隔年就去舅舅家住。
親戚們雖然條件也沒有特別富裕,但對小倪衣食住行上的照顧也基本到位。
看到親戚們對女兒的照顧,小倪的父母心裡頗感內疚,覺得女兒給大家添了不少麻煩。
所以,便常常叮嚀她要對多為親戚家裡工作。
提醒她親戚們生活也很不容易,把大人世界的壓力毫不保留地和小倪講。
聽得多了,小倪便慢慢學會壓抑自己的需求,漸漸學著忽視自己的感受,變得乖巧懂事;
同時習慣性拒絕好意,以免給人惹麻煩。
其實,許多不擅長被愛的人,都會有和小倪相似的兩種心理:
①輕視自己的感受,認為自己不重要;
②認為接受別人的好意,就是增加對方負擔。
尤其是後一種觀念尤為強烈。
可是,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其實,當我們「接受好意」時,對於關係雙方而言,都是一種滋養。
來源:視覺中國
沒有互相打擾,就沒有深度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