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想要相處不累,學會講這3種話

很贊同這樣一句話:一個人的幸福程度,跟親人間的相處模式息息相關。
但往往生活中,人們上班時習慣侃侃而談,回到家卻疲憊懶言。
聚會應酬時笑容滿面,面對孩子時卻滿臉不耐煩。
好不容易有時間陪伴父母,卻力不從心,情感淡漠。
其實,一個家想相處不累,學會好好說話是最有智慧的選擇。
看似毫無意義的話語,卻是緩解生活疲勞的良方。
相較於冷冰冰的指責和苦口婆心的教導,看似簡單的“場面話”“家常話”和“小廢話”,更容易讓關係變得親密與堅固。
語言在愛中不斷流淌,相處的氛圍也會變得溫馨、和諧,自然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正確講“場面話”,激發孩子的興趣
一位家長在知乎提問:“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,家長一說話就煩?”
在最高讚回答中,一位網友模擬了自己和媽媽的對話:每當跟媽媽說起有趣的事,總會被媽媽無情地打斷,媽媽的主題永遠是學習。
就像現實中,許多父母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,卻沒有想過,有時是我們親手關上了與孩子溝通的窗戶。
畢竟,想要拉近關係,尊重和接納是一切的前提,但也離不開語言這個強而有力的媒介。
李玫瑾教授有一個觀點,令人印象深刻:父母應透過持續的語言來培養孩子的三觀,使之形成正確的道德和行為準則。
這裡的持續,不是空泛的說教,更不是暗地裡貶低,而是不同情境中的一些場面話,在於激發孩子潛能,培養自信心。
看過《喜劇之王單口季》年度總冠軍付航的訪問才明白,他的灑脫心態,離不開父母的教育。父親曾對他說過兩句令他印象深刻的話。
第一句話是:“付航,從今天開始,咱們家會一瞬間進入快樂世界。”
第二句話是:“付航,永遠不要聽我的,因為你聽我的,只能成為我。你要去大膽地做一些,你爸爸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,爸爸永遠支持你。”
大多數父母,在親子溝通中,最大的陷阱就是只跟孩子講大道理。
而付航父親的這兩句話,不僅卸下了親子交流的重擔,也為他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,讓他感到被愛和接納,從而建立了牢固的安全感。
最終,付航從默默無聞到萬眾矚目,成為深受大家喜愛的脫口秀演員,也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。
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多用恰當的說話方式,不僅給予他們自主闖蕩、探尋未來的力量,更容易點亮孩子的求知欲。
鄧亞萍小時候身材矮小,卻喜歡上了乒乓球,那時所有人都不看好她,甚至嘲笑她沒有天賦。
唯獨父親堅持對她說:「你很優秀,真的。」這番話無疑給了鄧亞萍無限的鼓勵。最後她化行動為力量,在刻苦訓練下成了名副其實的「乒乓女王」。
有時,話語在流瀉中產生的能量,會讓人不自覺把精力放到做事上,在細水長流中日復一日耕耘。
睿智的家長都懂得,正確的說話之道,讓彼此交流越來越通暢的同時,也會讓一個人的前進之路充滿驅動性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常說“家常話”,為父母提供情緒價值
曾在一檔節目中,聽過這樣一段話:
「二十歲以前,你會覺得父母很嘮叨,四十歲以後,你會覺得有父母嘮叨真好;你會明白父母講什麼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們在為你付出時間和感情。”
人生中,有的人總嫌父母太囉唆,不願聽他們嘮叨,覺得沒意思。但事實上,有父母參與的光景,平常卻有意義。
聽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一位老人到手機店修手機,誰料師傅檢查半天後,發現手機沒電。
老人聽到後,眼淚止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,並喃喃自語道:“手機沒有壞,可為什麼我的孩子不給我打電話呢?”
當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時,我們很容易忽略、冷落自己的父母。但實際上,善於對父母說家常話,也是一種孝心和精神贍養。
我們花時間與父母說的每一句話,都能留給父母一些寶貴的回憶。
有網友曾在網路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,頗有感觸。
她有段時間生病了,不得不居家休養,那些日子反而拉近了她與父母的距離。
原來為了打發時間,網友會和媽媽打視訊學烹飪,每日學一道拿手菜,然後爸爸在一旁幫忙記錄這個過程。
她是做菜的新手,有時常問一些簡單且重複的問題,但影片那頭的父母,不但不嫌棄,反而盡心盡力傳授經驗,樂此不疲。
有時一道菜教完,媽媽還會順帶分享一些生活小妙招,話匣子一打開,媽媽就滔滔不絕起來,連她小時候的糗事也不放過。
但網友並不急掛,越聽越覺得溫暖,有時她還打趣吐槽媽媽以前的一些行為,後來這種時不時聊一聊的好習慣就延續了下來。
父母在「被困擾」的過程中,感知到自己的被需要。比起單純地買禮物、發紅包,也許這種陪伴正是他們內心渴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