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媽媽,這個貴嗎?」你的回答,決定孩子是否有出息

「金錢教育」並不是什麼嚴肅的事,只要家人經常坦誠、如實地談論金錢的話題就好,光是做到這一點,便有助於兒女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。
——松浦彌太郎,《讀本》(校園版)2017年第19期
近日看到一位媽媽在網路上分享:
“我女兒不管買什麼東西都要問貴不貴,我要是說貴就不買了,很懂事。”
言語間無不透露出對女兒的欣慰。
評論區裡大家紛紛回覆。
有父母很羨慕這樣的女兒,覺得這位媽媽的教育很好。
然而,也出現了另一種聲音:“孩子買東西總問貴不貴,這樣真的好嗎?”
這讓我想起一個教育家的觀點:
“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努力和價值,比教他們評價物品的價格更重要。”
父母都希望孩子懂得賺錢不易,好好珍惜,不要亂花錢。但有些話,能帶給孩子深遠的負面影響。
當孩子問“媽媽,這個貴嗎”,你的回答,決定孩子是否有出息。
孩子問“貴不貴”,究竟在問什麼?
一個網友說,在別人眼中,他是個懂事節儉的孩子,幾乎不會主動要求什麼,親友都很喜歡他,但他過得並不開心。
從小父母就不斷強調,花了很多錢在他身上,每天在他面前嘆氣,甚至每次買菜回來都要跟他說價格。
有一次,家裡炸雞翅,他愛吃,便吃了三隻,他媽媽就說:“你這樣吃,家裡根本養不起你。”
從那以後,他再也不敢多吃,家裡做什麼好吃的,他都先詢問父母的意見。
每次買東西前會問“貴不貴”,只要買稍微貴點的就自責,即使現在自己賺錢了,想吃薯片都要猶豫再三。
如果父母經常跟孩子念叨“沒錢”“賺錢不易”“你要那麼好的東西幹嗎”,孩子長大後和錢的關係就會理不順,會覺得自己“不配得”那些美好的東西。
所以,一句“媽媽,這個貴嗎”,不僅是對商品價格好奇,背後更是孩子對世界和自身關係的探究。
如果孩子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問“這個貴嗎”,反映出的,是他的無助,內心想要又不敢直接說出來。
有人說:
「如果你年幼的孩子在商店裡用渴望的眼神看著一件商品,回頭卻對你說:『很貴,我不喜歡,不用給我買',你此時絕不應該沾沾自喜地感到高興。
恰恰相反,這世上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事了。 」
可能是他之前要求過什麼東西,父母不顧他的想法,狠心拒絕;
也可能是他問過,父母卻質疑他的動機,用許多否定貶低的話打壓他,致使他很不確定父母會如何回應自己。
父母因價格讓孩子妥協,孩子不會真的消除內心的需求和慾望。
當他想要的念頭,被不信任感、不確定感狠狠剝奪,換來的,只會是自我欺騙、逃避和自我否定。
來源:視覺中國
父母錯誤的回應,正在潛移默化傷害孩子
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:
「孩子提出的問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疑問,背後隱藏著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思考。
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對世界的探索,而不是對價格的詢問。 」
可惜很多父母,習慣簡單又粗暴地拒絕孩子的提問。
一旦父母回應的方式不對,孩子會接收到錯誤的訊息,尤其是下面這2種回應方式:
①以「哭窮」來回應孩子。
朋友曉麗心酸地說起自己的經驗:
她是獨生子女,父母有穩定的工作,但是父母一直灌輸她「我家很窮,比別家窮」的觀念。
讀幼稚園的時候,她想要芭比娃娃。
媽媽說:“這玩具這麼貴,我們哪裡買得起?你知不知道為了養你,我們都快揭不開鍋了……”
從那以後,她不敢再提什麼要求。讀大學時主動放棄喜歡的專業,就是因為學費貴。
她現在工作了,依然捨不得買貴的東西,甚至覺得吃根雪糕都有罪惡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