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下半場,幸福的標配:三不動

人生下半場,幸福的標配:三不動
value101 2025-04-02 檢舉

網路上有個提問:“人到老年,活成什麼樣才是幸福的?”

有人說,事業有成,功成名就是幸福;

有人說,財富自由,衣食無憂是幸福;

也有人說,幸​​福是兒孫繞膝,家庭和睦。

都各有道理。

人到晚年,當身體機能逐漸衰退,當空閒時間日益增多,我們可以更多地去建設內心,由內在的充實來獲得幸福感。

就像演員陳道明所說:“當你老了就會明白,晚年需要的是內心的平和與自我賦能的能力。”

其實,人到晚年,越「不動」越幸福。

以下三樣“不動產”,願你早日擁有,在歲月的長河中,越活越從容,越活越幸福。

 

不動口,寬容大度

聽過這樣一句話:“爭吵是心靈上的荊棘,只會刺痛自己和他人。”

的確,言語如刀,稍有不慎便會傷人傷己。

曾經見過一對老夫妻,但他們的日常似乎總被無盡的爭執填滿。

從炒菜放多少鹽到看什麼電視節目,連逛個超市也能成為爭吵的導火線。

每次吵完,兩人不是說話夾槍帶棒、冷嘲熱諷,就是開啟好幾天的冷戰,彷彿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
日常的口角之爭,看似無傷大雅,卻會讓彼此內心不舒服──一個憤怒難平,一個委屈滿腹,久而久之,感情也就淡漠了。

晚年,經歷了歲月的風霜,應該懂得「不動口」的智慧。

所謂不動口,並非沉默寡言,而是不隨意指責、不橫加干涉、不苛責挑剔,以一顆寬容大度之心,包容彼此的差異與不足。

 

微博上有個熱搜#吵了一輩子的爸媽在晚年愛上彼此# ,引發了廣泛討論。

部落客的父母,年輕時常因家庭瑣事爭吵不休。

父親是家中長子,因家庭變故,歷經諸多磨難,性格變得隱忍將就。

而母親則自小好強,從不服軟。

婚後,兩人因性格迥異,價值觀不同,爭吵成了家常便飯。

因此,部落客一心想要逃離這個家,後來選擇去國外工作。

沒想到,上了年紀後,爭吵戛然而止。

他們突然意識到,原來彼此才是依靠,之前的責備和計較,變成了互相體諒和包容:

體諒彼此對原生家庭的付出,包容對方的缺點與不足。

也懂得了,與其去逞口舌之快,不如該住嘴的時候就住嘴,該沉默的時候就沉默,各退一步,才是相處的大智慧。

歲月流轉,他們越來越和諧恩愛。

一起爬山、旅遊,手牽手遛彎、逛街,甚至會互相投餵食物,比小情侶還要浪漫。

蘇叔陽在《什麼樣的愛情最美好》中說:“寬容對方是夫妻和諧相處的首要之道。”

如果爭吵是情感的磨砂紙,不斷磨損彼此的心,那麼寬容便是婚姻的潤滑劑,讓雙方的頻率更加契合。

每一次沉默的包容,都是對愛的滋養;每一句溫柔的言語,都是對心靈的撫慰。

不妨用敞開的耳朵去傾聽,用理解的眼睛去觀察,用包容的心去感受。

如此,方能攜手共度風雨,共享人生的美好。

 

不動怒,心平氣和

心理學上有個名詞,叫“野馬效應”,說的是野馬因吸血蝙蝠叮咬而狂躁致死。

事實上,蝙蝠的吸血量微乎其微,真正奪走野馬生命的,是其無法自製的極端情緒反應。

人亦如此。

作家劉娜說:“情緒是一把槍,當我們扣動情緒的扳機,槍口其實對準了自己。”

憤怒是燒向別人的火,但最先灼傷的,往往是我們自己。

無謂的糾纏與執著,只會消耗珍貴的光陰與心力。

步入黃昏,試著去珍惜已有的,不去強求沒有的。

學會收斂心性,要拿得起,也放得下。明白心平氣和,才是處世之道。

心若安好,便是晴天;心若平和,歲月無恙。

心態好了,即便麵對生活的瑣碎與齟齬,也能保持一份難能可貴的樂觀與從容。

 

一位同事,年輕的時候,工作認真,總是默默無聞地付出,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,不爭功勞,也不多話。

在其他同事眼裡,她就是個老實巴交、任勞任怨的大姐,大家都挺喜歡她的。

可是,就算她這麼低調本分,還是會有人沒事找事,給她添堵,導致她心情特別差,脾氣也大了不少,時不時就得找幾個老友發發牢騷。

接近退休,她的心態開始改變了。

也意識到,人生是自己的,實在沒必要為了那些不值得的人事物而生氣。

她感慨地說:“怒是一天,喜也是一天,何必讓自己活在壞情緒中?讓自己活在好心態中,才不愧對每一天。”

從那以後,她真的就放下了,氣色好了很多,心態也平和了,每天都樂呵呵的,生活自在,好不愜意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