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
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value101 2025-05-13 檢舉

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
沒生孩子之前,我以為育兒焦慮一般出現在孩子上學之後;

生完孩子我才發現,從孩子出生那一刻焦慮就已經存在了。

而且很多時候,它不是緣於孩子出了什麼問題或狀況,

而是緣於一種人為施加在一個正常孩子身上嚴苛的KPI考核。

即:將孩子的成長分解成一個個量化的指標,要求孩子在每一項指標上做到更好,甚至做到完美。

它是一種人為製造的焦慮,同時也是一種不合常理的育兒方式。

 

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
分享2個我的切身體驗:

寶寶出生后,我請了一位月嫂前來照顧。

月嫂非常重視寶寶的體重增長,每天早上都會給寶寶稱重;

如果寶寶重了,她會非常開心;
如果寶寶輕了,她就會非常焦慮。

從科學角度來講,孩子的體重只要處於生長曲線圖的3%-97%之間,都屬於正常範圍。

但在月嫂的觀感里,孩子體重正常還不夠,要達到中上(偏胖)才行。

於是她不停地給寶寶添加奶粉,讓寶寶吃飽了睡,睡飽了吃,以此達成她施加在寶寶身上的體重KPI。

直到兩個星期後,寶寶頻繁吐奶,徹夜哭鬧,還出現了腸脹氣;

在我的強勢干涉下,月嫂才逐漸消停了對寶寶過度餵養的做法。

 

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
寶寶6個月大的時候,我帶他去醫院做兒童保健(自費性質的)。

醫生施加在寶寶身上的KPI考核更為嚴苛:

摸到寶寶的囟門沒完全閉合,她建議給寶寶做頭顱B超;

看到寶寶長了少許濕疹,她就開了一大堆藥膏和泡澡包……

從科學角度來講——

寶寶2歲前囟門沒閉合,皮膚屏障尚未建立容易出濕疹,這是正常現象;

但在醫生的操作里,孩子正常還不行,要達到零風險、零瑕疵的完美標準才行。

她用一種超乎尋常的嚴苛標準,將寶寶身上的問題不斷放大,以此達成她施加在寶寶身上的完美KPI。

由於提前了解過孩子的生理髮展規律,我拒絕了醫生要求給寶寶做頭顱B超的建議;

同時抱著試試看的心理,我將藥膏和泡澡包帶了回家給寶寶使用,但效果並不明顯。

 

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
透過月嫂和醫生,我能感受到在KPI育兒理念下,一種明顯的被放大的焦慮:

它不是基於孩子正常的成長規律;

而是基於當事人自身對完美的渴求與執念,亦或出於其它目的。

一般存在兩個特徵:

① 永遠要求孩子力爭上遊

就像月嫂執著於寶寶的體重KPI一樣——

有的養育者會執著於孩子的身體發育KPI、運動技能KPI、學習成績KPI……

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:不接受孩子處於中等水平/正常範疇,永遠要求孩子力爭上遊,甚至做到完美。

在寶媽群里,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個例子:

有一位寶媽,她5歲兒子的身高比幼兒園同齡孩子矮一些,但也符合正常標準。

這位寶媽很是焦慮,擔心兒子被同學欺負或看不起。

於是她不停地給兒子補鈣,但效果並不明顯。

後來她實在受不了,決定給孩子注射生長素……

她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,採取了一種揠苗助長的方式,全然不顧生長素可能會給一個正常孩子帶來一系列副作用。

 

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

② 永遠盯著孩子的問題看

我前面提及的那位兒保醫生,在就診時有一個慣性:

喜歡盯著孩子的問題看,放大問題。

比如我帶寶寶去做運動技能評估,均分達到了96分,其中有60%的指標超過了同齡孩子的標準。

我對這個結果挺滿意的,真心覺得孩子發展得挺不錯。

結果醫生看了一眼評估報告,她盯著唯一一項稍落後的指標:

「你家孩子這項數據很差,最好做一下推拿治療,促進身體發育。


或許是出於職業要求,但她確實傳遞出了一種挑剔的氛圍。

這讓我想起了生活中很多掃興的父母——

孩子喜滋滋地拿著一張考得還不錯的成績單回家,他們卻盯著試卷上為數不多的錯題:

「這道題這麼簡單還做錯?

趕緊回房間好好反省!」

他們忽視孩子整體的、自然的生長與發展;

將目光聚焦在一個局部問題上,以偏概全,製造焦慮和挫敗。

 

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,從小就不存在這1個特徵,很明顯!

在KPI育兒理念下,孩子的主體往往是不被看見的,需求也常常是被忽視的。

長此以往,孩子可能會逐漸淪為「KPI工具人」,感受不到成長的喜悅,也感受不到存在的價值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