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一旦過了五十,不管多有本事,都要跟這3個人搞好關係

50歲之後,人的體力在走下坡路,但經驗與技術的積累,卻達到了一生中的「巔峰」。
不妨利用這個獨特的優勢,順手提攜一些肯鑽研、懂感恩的年輕人,就好像一棵老樹灑下了新的種子。
等到老樹不再強壯時,下一代的枝葉自會替你遮風擋雨。
《卡皮巴拉不內耗》裡說:
“情緒、能量、關係都需要流動起來,才能保持健康、找到幸福。”
人過五十,若把一生的經驗教訓鬱積在胸中,便成了「一潭死水」;
不如打開自己,把累積傳承下去,讓生活流動起來。
畢竟,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。
成全他人,也是在成全自己。
最重要的自己
榮格曾說:
「人有兩次生命,一次是活別人眼中的人生,一次是活自己心裡的人生。」
若把人生比喻為四季,50歲以後,便是秋收冬藏的時節了。
人生過半,職業生涯也近尾聲。
此時的我們,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想著闖天下、走四方,而是把心收回來,與自己來一場對談。
陳忠實年近五十時,既因時光流逝倍感蒼老,也被紅塵百態磨得疲憊不堪。
於是,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──打包行李、長途跋涉回到陝西老家。
在這裡,他把自己從繁華和喧囂中剝離出來,在厚重的黃土地上重新審視人生;
看麥穗生長,觀四季變遷,也回想半生的沉浮、藏在歲月裡的悲喜。
就在這樣沉靜又鬆弛的狀態中,陳忠實寫出了震動文壇的《白鹿原》。
楊綛先生曾說:
「人生一世,無非是認識自己、洗練自己、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。”
走過半生,50歲是個很好的節點,整理上半場的辛酸和精彩,給人生一個妥帖的交代。
大伯年輕時是出了名的“工作狂”,常常整宿整宿地加班,領導一個電話,立刻就往單位趕。
後來,他的競爭對手因長期過勞,突發腦出血成了植物人,單位組織他們前往醫院探望。
打那以後,大伯就很少加班了,不只準時下班,假日的工作也是能推就推。
在過年的聚會上,有人半開玩笑地問他:你這是「躺平」啦?
大伯笑了笑,沒辯解,反倒拿出手機,向他們展示了他在某運動APP上堅持了兩年多的長跑記錄。
他感慨道,年過半百才明白啥最金貴,好在還不算晚。
其實,與自己和解,並不是“躺平”或“懶惰”,而是認清了什麼才最重要,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真正值得的地方罷了。
很喜歡一句話:
「幸福從來跟幸運無關,跟相貌、財富、性格也都關係不大。關係最大的,其實是每個人的內在暗示和自我期待。”
人過五十,最重要的還是覺察自我、反省自我,捋順與自己的關係。
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,不再糾結於不值得的人事物;心裡裝著來時的路,也能繼續往前走。
寫在最後
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,人是世界上一切財富中最巨大的財富。
而這財富中最珍貴的,便是那些與我們生命緊密相連的人,他們才是支撐人生後半程的堅實力量。
年輕時拼搏闖蕩,一技傍身,勝過家財萬貫;
而五十之後,就不能一味“低頭拉車”,也得時不時地“抬頭看路”。
前半生,拼的是本事;後半生,守的是真情。
當人生的餘暉已在天際鋪開,願我們都能帶著所愛之人的祝福,穩穩當地走完剩下的路。
—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