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面養老靠什麼?孩子第三,存款第二,第一很多人想不到

曾聽過一句話:“人不是慢慢變老的,而是一瞬間變老的。”
時間是最公平的裁判,它把年輕時的風華正茂賜予所有人,也讓白髮和皺紋造訪每個人的額角。
年輕時,我們往往重視事業、重視。
直到某天早起時,發現鏡子裡的自己已然青春不再,才驚覺年華易逝,人生已到下半場。
忙碌半生,有多少人認真地為自己的晚年做過打算?
俗話說,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
當終點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,我們該如何走完這最後的旅程?
孝順的子女,是父母的靠山
古語雲:千經萬典,孝義為先。
當父母年邁時,最先想到的依靠肯定是孝順的子女。
曾經榮獲「中國十大孝子提名」的王希海,26年來一直悉心照顧植物人父親。
1980年,王希海的父親因腦出血成了植物人。
在得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後,王希海毅然放棄了出國工作的前景,照顧臥床的父親。
二十六年來,王希海每天都會為父親翻身、按摩,從未間斷。
有記者問他,如果夜裡困得不行,還能保證給父親翻身嗎?
王希海說,睡覺時,他會把自己的手臂放在父親身下。
這樣不到半小時,自己就會在手臂被壓疼時醒來,給父親翻身。
在兒子的精心照料下,王希海的父親臥床二十多年,體重一直維持在80公斤以上。
有一次,父親的身體出現了瘀青,王希海急忙送父親到醫院。
主治醫生照例詢問病患狀況,聽到王希海說父親臥床二十多年,簡直難以置信。
老人的身體素質相當好,這哪是臥床二十年的狀態!
沒多久,查到病患病歷的醫生流著淚回來了:原來真有這樣孝敬的孩子,能把臥床二十多年的老人照顧得這麼周到!
「我從醫四十多年了,從沒見過像你這樣伺候老父的。你父親有福啊……”
“你該去醫科大學給學生們講講護理。”
《孝經》中說:“夫孝者,百行之冠,眾善之始也。”
子女孝順,就是父母最大的福氣。
鄰居家的奶奶生活無法自理後,獨生子就搬過來與她同住。
這位大哥不但常常陪母親聊天解悶,每週還會定期把輪椅抬下樓,讓老太太曬曬太陽。
即使有調往外地、升遷加薪的工作機會,他也以需要照顧老母親為由推了。
周圍人無不稱讚他孝順。
他卻說,母親養我多年,我這是報母親的養育之恩,本來就是應該的。
南懷瑾曾說:
「父母好比兩個朋友,照顧了你二十年;如今他們老了,動不得了,你回過來照顧他,這就是孝。」
由民政部、衛健委等六部門進行的官方調查顯示:
在有人照顧的老年人中,照顧者主要為子女和配偶,同時照顧者為子女的比例比配偶高。
毫無疑問,子女作為父母最親的人,是人到晚年最先想到的依靠。
充足的積蓄,是最後的保險
聽過一句很透徹的話:
「心智的自由,仰仗於物質基礎;沒有經濟來源,人就難逃被支配的命運。」
人生越到後半段,越不能恥於談錢。
年輕時,我們身體健康、血氣方剛,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,到哪都能有口飯吃。
但直到年老體衰時才發現,只有自己能掌控的積蓄,才是人生最終的底氣。
五十八歲的小姨,是家族裡人人羨慕的對象。
年輕時,小姨晚婚晚育,忙於自己的事業。
那時長輩們都覺得,只顧在外打拼的人,晚年會比較淒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