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四地多走動,子孫才會富」:人過五十,要常去這幾個地方走動

「四地多走動,子孫才會富」:人過五十,要常去這幾個地方走動
value101 2025-08-21 檢舉

人過五十,便踏入了人生的新階段,開啟許多人嚮往的晚年生活:

安享退休時光,兒女各自成家,子孫環繞膝下。

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圓滿,雖然退了休,肩上的責任卻絲毫未減——兒女的發展、子孫的學業,樁樁件件都牽掛在心頭。

到了這個年紀,面對生活瑣碎,反而更願意停下腳步思考:

這一生奔波忙碌,究竟為了什麼?

說到底,為的是家業興旺,子孫有福。

子孫想要有福,就不由得想到「四地多走動,子孫才會富」這句老話。

它指的不是到處閒逛,而是告訴我們要懂得有意義的行走。

因為走對了這四個地方,滋養的是自己,福澤卻綿延子孫。

 

常回家鄉深處

守初心,留給子孫的是“福氣”

人過五十,在外拼搏多年,早已習慣了都市的快節奏。

此時,不妨放慢腳步,常回故鄉走一走,歇歇腳,透透氣。

不只是為了自己,也是給兒孫後代積攢一份看不見摸不著、卻實實在在的「福氣」。

樹高千丈,落葉歸根,家鄉就是一個人生命的根。

那裡有童年的記憶,有父母的痕跡,更有祖先留下的家風。

老兵教師黃春文的家庭就是如此。

每天晚餐後,他總愛給孩子講些故事,時而說起精忠報國的岳飛,時而談及棄醫從文的魯迅,當然也少不了自己在部隊裡「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」的親身經歷。

兒女們長大後,每次回老家,黃春文總會和他們坐在一起聊天。

有時他會提到當年的過去:為了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,自己每天騎腳踏車,往返好幾個小時送他們到城裡上學。

那段日子雖然清苦,但十分充實。

黃春文也不忘教導孩子:

「如今日子雖好,但人們不能忘本,無論走到哪裡,都要記得自己是農民的孩子,也是黨的孩子。”

 

在黃春文潛移默化的教導下,女兒榮獲了單位的「先進模範」稱號。

他們家也被評為「黃州區最美家庭」。

女兒黃晶說:

“爸爸常說,好家風就像一棵樹,根扎得深,枝葉才能茂盛。我們做子女的,就是要把這棵樹的種子播撒出去,讓更多人感受到家風的力量……”

這種無形的家風傳承,比任何金銀珠寶都要珍貴。

 

勤去書墨飄香處:

充充電,留給子孫的是“文氣”

年過五十,卸下了工作時間的束縛,日子突然變得充裕起來。

在這樣的閒暇裡,若想培養閱讀習慣,不妨常去書店或圖書館逛逛。

電影《中國合夥人》中,成冬青剛上大學時,因為英語發音不准受到嘲笑,他便暗下決心要在大學四年裡讀800本書,橫掃燕京大學的圖書館,讓自己的英語變得厲害。

 

後來,他的閱讀範圍越來越廣,從英語的學習方法到商業管理,從歷史文化到社會現象的分析。

成冬青在書籍的薰陶中不斷成長,把書頁間的文字轉化為向上生長的養分,最終創辦了屬於自己的英語培訓機構。

在紀錄片《但是還有書》裡,有一對80後小夫妻, 開了一輛書車,兩人計劃走遍中國。

這輛書車沒有固定的目的地,無論是繁華的都市街頭,或是寧靜的鄉村小徑,都可以隨時停靠。

 

有一次,書車開進了一個村子,停在了田地邊。

田裡正在耕作的村民紛紛觀望,好奇這輛車來到的目的。

當後備廂打開,露出滿車的書時,那些扛著鋤頭、穿著水鞋的村民們紛紛走近,拿起書籍翻看。

他們鞋子上的泥土與書頁的乾淨有些反差,但正好說明一個道理:閱讀本來就不是知識分子的專屬,任何人都是閱讀的享受者。

閱讀不分方式、不論年紀,即便年過五十才想拿起書本,也大可隨心選擇: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