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任性吃?當心年老醫院成家!真相來了

來源:視覺中國
「漢語拼音之父」周有光曾分享過自己的養生秘訣:
「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有規律,同時胸襟開朗。
飲食上不吃葷菜,不吃油煎食物,主要吃雞蛋,青菜,牛奶,豆腐等。 」
正因為長期堅持清淡健康的飲食,周有光活到了112歲。
正如古人在《當食自喜》裡寫道:
人言少吃多滋味,此是尊生第一方。
養生之道,正在於恪守有所節制的飲食習慣,不放縱口腹之欲,也不沉迷美饌佳餚。
畢竟,粗茶淡飯裡藏著長壽的密碼,低油低糖裡蘊含著養生的良方。
當一個人,懂得用理性克制食慾,也終將收穫歲月饋贈的健康與從容。
想要活得好,就別吃太飽
曾聽過一個醫生說,在所有年齡層的人群裡,他最擔心的,就是中年人的身體。
為什麼?
因為年輕人身體耐造、基本上不用愁;老年人雖然身體機能衰退,但他們知道保養。
只有中年人,明明身體在走下坡了,卻還不自知。
尤其飲食上,很多人依然延續年輕的習慣:
頓頓重油重辣,聚餐必喝啤酒,總愛點燒烤、奶茶解壓。
一個不小心,脂肪肝、糖尿病、大肚腩,就接踵而來。
人到中年,怎樣吃,才能吃出健康身體?
4點建議,分享給大家:
來源:視覺中國
①細嚼慢嚥
你知道嗎?我們在吃飯的時候,大腦要經過20分鐘,才會接收到吃飽的訊號。
很多人之所以暴飲暴食,往往不是食量大,而是因為吃太快,大腦還來不及反應,就已經吃過度了。
想要控制食量,就要吃得慢一點、再慢一點。
根據我國居民飲食指南,吃早餐建議不少於15分鐘,吃午餐和晚餐控制在30分鐘左右。
試著讓進食節奏慢下來,人們也可以更好地品味一蔬果的滋味,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,感受到療癒和幸福。
②保持“飢餓感”
俗語說的好:
六分飽延壽命,七分飽防大病,八分飽剛剛好,九分飽富貴病,十分飽要人命。
食不過量,往往是延年益壽的良方。
我們怎麼判斷自己吃了幾成飽?
可依以下方法自查:
六分飽:不飽也不餓,吃下一餐前會有明顯的飢餓感。
七分飽:進食速度開始變慢,雖然沒覺得很飽,但把食物撤走,也不會覺得有太大遺憾。
八分飽:已經飽了,但還能再吃一點點。
九分飽:還能再吃幾口,但因為肚子已經滿了,所以每一口都覺得是負擔。
十分飽:飽腹感很強,一口也吃不下了。
心血管疾病專家張運曾說,吃飯時保持一些飢餓感,能啟動體內的長壽基因。
學會控制食量,有節有度,才能給腸胃減輕負擔,讓身體煥發持久的活力。
來源:視覺中國
③調整用餐順序
健康的吃飯順序,應該是先吃蔬菜,再吃肉,最後再吃主食。
這樣有利於控制血糖,也能夠達到熱量最小化,飽足感最大化。
《輕斷食》一書也建議,千萬不要在餐後吃水果,而是要放在餐前吃。
因為主食裡的澱粉、蛋白質需要幾個小時才能消化,如果飯後吃水果,水果容易在肚子裡面發酵,產生脹氣。
想要吃得舒服,就在正餐前,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、蔬菜。
既能防止肚脹,也促進消化。
④少在外吃
愛荷華大學曾對3.5萬個成年人,進行了近8年的追蹤追蹤。
發現每天至少在外面吃兩餐的人,死亡風險會增加49%。
其中,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%,癌症死亡率多達67%。
而這類人群,體重指數也會比一般人高很多。
為什麼?
因為外面的餐食,大多高鹽高脂高熱量,食物搭配比例不均,容易導致人體營養失衡。
很多人覺得吃外邊的東西,美味又省時間,但其實,它的性價比是最低的。
在餐廳吃火鍋的錢,夠買兩三箱牛奶;喝一杯奶茶的錢,夠買幾十個雞蛋。
與其在外面吃,不如自己下廚,省錢的同時,也能為健康儲蓄資本。
當然,控制飲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身體。
但也想提醒大家:
不能罔顧健康,一味節食。
見過很多人,為了減肥,每餐只吃水果蔬菜,甚至只喝水。
結果導致免疫力低下、掉髮、憂鬱,有些女性還會出現停經症狀。
營養專家夏萌在《你是你吃出來的》一書中指出,沒有合理的飲食結構,會導致大腦退化 。
因為人腦裡有70%左右的類脂,如果從食物中攝取不到足夠的磷脂質、膽固醇,輕者會記憶力下降,重者會出現老年癡呆。
吃飯不是越少越好,注重適度和均衡,才是保持健康的長久之道。
願螢幕前的每個人,都能吃好每頓飯,在煙火氣裡,養護健康身體,慢享人間清歡。
與大家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