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陽明一句話,幾乎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

作家度陰山在談王陽明思想時,說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話:
「遇到問題時,一定要先叩問本心:『我的良知如何指引?』」
這句話,其實就是對王陽明「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」思想的最直白的詮釋。
在王陽明看來:人世間的一切難題,都可以透過內求來解決。
當外界不可控時,內求可以減少我們的無力感;
當世事紛繁複雜時,內求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心的方向。
只要不斷向內求索、向內生長,就能破除一切焦慮和迷惘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內求,是破除迷茫的利刃
人生路遠,各有迷途。
活著的各個階段,每個人都會有很多迷惘無措的時候。
有人為了工作而內耗,有人為了家庭而煩惱,有人為了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而迷惘…
可是,這些想不通、看不透的問題,其實只要透過內求,都可以輕鬆解決。
王陽明在未內觀之前,也曾迷惘、失落,不知何去何從過。
他一心想成為聖賢,卻始終找不到入聖之道,為此,他常常埋著頭四處求索。
為了效法前賢,他一個人跑去考察邊關,在那裡磨礪了很長時間,什麼也沒有收穫;
為了從事物中洞悉真理,他開始格物,一連盯著竹子看了七天,最後還大病了一場。
但無論怎麼做,他都沒有勘破迷茫,抵達開悟的境界。
在向外苦求無果之下,王陽明終於開始安定下來,向內審視自己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內省,他終於撥開眼前的迷霧,看清了未來他要走的方向。
於是,他積極準備科考,經過幾年的努力,他得以高中,正式步入仕途。
所以說,當你感到迷茫,找不到方向的時候,就去向內求。
在《傳承》中,弟子徐愛也曾請教王陽明:自己做事老是半途而廢,內心常常感到焦灼迷茫怎麼辦?
王陽明說:“這不怪你,天下混亂不堪,大家爭奇鬥異喧囂於世。而心性不穩的人,總會被混淆視聽蒙蔽耳目,在各種迷障中求開悟而不得。”
世事紛紜,多少人困於其中,終其一生都活得渾渾噩噩。
尤其在當下,我們時時遭受物慾的干擾,以至於內心迷惘不定。
若要擺脫這種人生狀態,就一定要不斷內求,堅定自己的心性。
只有當一個人能清楚認識自己,找到自我的價值,他才能心平氣、地審視自己人生的每一步。
往後的日子裡,他就不會像一隻無頭蒼蠅般,在世事挫折中碰得頭破血流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內求,是認知覺醒的開始
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:“向外看的人,夢遊;向內看的人,覺醒。”
一個眼睛始終盯著外界看的人,他看什麼都是迷茫,經歷什麼都感覺到痛苦。
而一個對人生有深度思考的人,凡事內省,能忽視一切痛苦,樂觀地去對待所有經歷。
因為後者早已實現了認知覺醒,對於人生的諸多經歷,他們都可以從容應對。
王陽明踏上仕途後,經歷過數次大起大落。
他先在朝中得到明孝宗賞識,一度高升為禮部侍郎。
但很快,他就因得罪權臣劉瑾,遭受廷杖處罰,被貶至偏遠的貴州龍場充軍。
這種境遇上的巨大落差,讓他痛苦不已。
然而,在歷經九死一生到達龍場後,面臨的又是極度惡劣的環境。
那裡瘴癧叢生,猶如原始森林,他連居住的地方都沒有,只能棲身在山洞裡。
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,王陽明一度陷入徹底的絕望,甚至選擇服毒自殺。
最終,在生與死的邊緣,他經歷了一場對生命與世界的頓悟。
他反思自己這多年的經歷,想問問這世間的公平在哪,道在哪裡?
孔夫子的話突然閃現在了他的腦海裡:道不遠人啊!
所有的大道,只能透過人的行為來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