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任性吃?當心年老醫院成家!真相來了
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:
明明剛吃完飯沒多久,卻還是忍不住吃點小零食解饞;
加班到深夜,不自覺就點了一堆高熱量外賣,撫慰疲憊的身心;
對某種食物有著強烈渴望,只要吃不到就抓心搔肝,非常難受…
心理學博士珍妮佛‧泰茲指出,這些都是「情緒性飲食」的表現。
現代人大多生活壓力大,不知不覺就會在情緒驅動下,胡吃海喝,填補內心的空虛。
再加上受到「吃好喝好,快樂不倒」「唯獨愛與美食不可辜負」等網路金句影響,我們更容易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,放縱自己。
可是,多吃未必是福。
就像有句玩笑說的:
人生就那幾碗飯,誰先吃完誰先走。
40歲以後,少吃。
為什麼吃得越飽身體越糟?
很多人會有這樣紮心的發現:
年輕時,吃嘛嘛香,怎麼白飯都不胖;
但中年以後,明明沒吃多少,體重卻蹭蹭上漲,偶爾吃多了,還覺得脹氣、難消化。
為什麼?
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:
中年人的代謝能力下降了。
研究發現,過了30歲,新陳代謝每10年就降低5%。
而且人體葡萄糖的最大消耗者-肌肉,總量也會逐漸減少,20-50歲間,會流失約10%-15%。
這也意味著,吃同樣的食物,能量會更容易在體內儲存起來,導致營養過剩和肥胖。
看過這樣一張圖:
來源:網絡
25歲以前,人體肥胖率很低,不會超過22.4%;
這也意味著,吃同樣的食物,能量會更容易在體內儲存起來,導致營養過剩和肥胖。
看過這樣一張圖:
而25-34歲,人體肥胖率會飆升到33.5%,並且在35歲-74歲前逐漸上漲,直到達到47.1%的最高峰。
人到中年,身體不比當年,多數人的器官機能逐漸退化,代謝也日益放緩。
再像年輕時那樣胡吃海喝,只會加重身體負擔,給健康埋雷。
想起前段時間,刷到的熱搜:
#寧波一女子因暴飲暴食辭職#
原來,寧波的薛女士,因為工作壓力大,常常報復性進食,短期內體重飆升了40斤。
習慣吃東西解壓後,她發現自己根本控制不住食慾,只要不吃,就全身煎熬。
有一次,薛女士一餐連吃了5包吐司,出現嚴重的胃痛胃脹現象。
就醫後,她確診第二型糖尿病,也患有中度憂鬱症。
為了治療和養病,薛女士只能辭去了工作。
來源:頭條新聞
聽過一句扎心的話:
“年輕不養生,年老養醫生。”
見過很多人,總愛暴飲暴食,不把身體當一回事。
殊不知,每一次的放縱飲食、每一餐的毫無節制,最終都會變成迴旋鏢,扎到你自己身上。
想起我的表叔,因為工作壓力大、應酬多,前幾年就被查出脂肪肝。
醫生建議他控制飲食,但他總不當一回事,依然每周至少五次應酬,有時還會點各種油膩外賣。
去年開始,他常飯後胃脹、胃酸倒酸,偶爾出現上腹隱痛。
有一天公司慶功宴,表叔像往常一樣胡吃海塞。
回家睡下後不久,劇烈的腹痛就把他從夢中喚醒。
妻子發現時,他臉色煞白、冷汗涔涔,摀著肚子在床上打滾。
後來表叔被送到醫院,診斷出是高血脂胰臟炎,還伴隨重度糖尿病。
如今生活條件好了,很多人都抵抗不住美食誘惑,在各種應酬場合放縱味蕾。
殊不知,你對身體怎麼作,未來它就會怎麼發作。
長期過度放縱食慾,不重視身體發出的警報,遲早有一天,病痛會接踵而至,擊潰健康的防線。
你怎樣吃,就擁有怎樣的身體
國際權威研究一直有這樣的結論:
適當減少飯量,可將健康成人的老化速度減緩2%~3%,死亡風險降低10%~15%。
耶魯大學也研究發現,每天減少14%的熱量攝入,多個生理指標都會變年輕,相當於壽命拉長28%。
對中年人來說,吃得少一點,飲食節制一些,是提升生命品質的關鍵。
來源:視覺中國
作家林宛央分享自己的經驗。
曾經,她因為工作忙碌,加上經常在外吃飯,有了勞肥的趨勢。
尤其過年期間,她的體重更是飆了8斤,連醫生都說她是隱形胖子,要減減肥了。
此後,她開始控制飲食。
吃飯堅持幾大原則──少油、少糖、少鹽、少精緻碳水。
油選的是亞麻仁油、橄欖油,為了減少隱形熱量攝入,她幾乎不到外面吃,奶茶和飲料也都戒了。
就這樣過了三、四個月,她的體重減了10公斤。
後來她堅持規律運動,又成功減掉了5公斤。
吃得乾淨健康後,她發現身體非常舒服,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煥然一新。
最重要的是,上鏡也好看了很多,整個人都散發出清透與活力,工作起來幹勁十足。
人到中年,健康是吃出來的,狀態是養出來的。
重視飲食的清淡,才能讓腸胃卸下沉重的負擔;
控制熱量的攝入,才能讓身體擁有輕盈的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