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傷:父親失聲,母親大聲,孩子無聲
閻真的長篇小說《滄浪之水》裡刻畫了一個不幸且常見的家庭。
男主人池大為不通人情世故,整天忙於工作,在家中也沒有話語權。
妻子脾氣暴躁,總是喋喋不休,要嘛指責丈夫軟弱無能,要嘛訓斥孩子不夠聽話。
兒子受兩人的影響,慢慢變得自閉,不願與人溝通。
父母的嘴,是孩子的路,更是家庭的路。
缺失的父親、焦躁的母親,一定會養出一個不敢發聲的孩子,創造出一個不幸的家庭。
01
父親失聲
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雲曉有次遇到一個話癆司機。
司機一聽到孫雲曉是搞兒童教育的,表情很詧異:“老爺們搞什麼兒童教育啊?”
孫雲曉得知他有一個9歲的女兒,就反問他“你不管孩子的教育嗎?”
司機卻不以為然:“教育孩子是他媽的事,我就管賺錢就行了。”
這位父親,恰恰就是中國多數缺席父親的形象縮影。
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,越來越多的父親變得默默無聞,慢慢隱身。
心理學家胡慎之說:人生90%的短板,是來自父愛缺席。
綜藝節目《金牌調解》裡,有一期來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家庭。
爸爸平常工作繁忙,只有週末才回家,很少參與教育兒子的事務。
兒子的生活起居、教育任務全落在媽媽了一人頭上,日子一久,進入青春期的兒子開始不服管教。
這時候,媽媽求助爸爸,希望他能拿出父親的威嚴來管管兒子。
但爸爸不願意當壞人,擔心被兒子記恨,始終保持沉默,冷眼旁觀。
後來兒子最後變得不可理喻,只要媽媽一說他,他就會揪頭髮、哭鬧、發瘋。
每個不幸的家庭背後,都有一個無聲的男人。
不管是家庭還是教育,從來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做好,需要夫妻兩個人共同努力才能美滿。
父親是決定孩子性格、奠定孩子人生軌跡的那個人,父教不可缺失也不能取代。
家是一場雙人舞,不要變成一個人的獨角戲。
心手相應,齊心並力,才是一個家庭最幸福的模樣。
02
母親大聲
張愛玲回憶母親時,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張憤怒的臉。
小時候,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,張愛玲發現客人沒地方坐,就很費力地搬來一張椅子。
聽到地板被摩擦得吭吭作響,母親一下子就惱了。
她當著所有的賓客大喊:“你這是做什麼?豬!”
還有一次,張愛玲得了傷寒,全身疼痛難忍。
母親卻抱怨起來:“你就是個害人精!只會拖累別人,真不該管你。”
這些言語,徹底傷透了張愛玲。
甚至母親晚年病重,希望女兒能來看望自己時,張愛玲也只是隔空匯了一點錢過去。
教育學上有一個名詞,叫做「氣像台母親」。
意思是說母親的聲音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。
當母親惡語相向、凶狠暴戾時,孩子就充滿了自我厭棄、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;
當母親言語溫暖、煦安靜時,孩子則滿載著陽光開心、自信樂觀等正面因素。
洪蘭教授說:在一個家庭裡,母親的音量越大,那麼這個家庭就越不幸。